孫健萍:賴清德就職演說無助打破兩岸僵局、降低戰爭風險

【記者張景揚/高雄報導】 賴清德總統5月20日上午發表就職演說,強調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,重申將把握三大方向、推動五大信賴產業來壯大國家。

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5月21日上午則給予祝福,並公開回應賴清德總統,應展現元首高度,秉持此前下達「表決可輸、論述不能輸」指示的態度,尊重國會民主,超越黨派藩籬,真誠地與在野黨凝聚「台灣共識」,以利行政、立法協調合作,共推國政;因此,賴清德總統應當「全民的總統」,而非只是「民進黨的總統」,不宜「當家還鬧事」,默許「友綠」的公民團體號召群眾於5月21日下班、下課後包圍立法院,升高朝野的衝突與對抗。

       孫健萍表示,賴清德總統今天在就職演說,直接挑明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的「兩國論」,並提及美國參議院於4月23日以79票贊成、18票反對,通過的「2024年國安緊急補充撥款法案」(The Emergency National Security Supplemental Appropriations Act of 2024),總統拜登(Joe Biden)旋即於4月24日簽署;賴強調美國將提供印太區域額外安全援助,支持台海的和平穩定。

       孫健萍分析這項法案表示,這法案總計將以953億美元分別支援烏克蘭告急的彈藥武器、強化以色列飛彈防禦系統,並加強台灣印太地區潛艦發展。惟,953億美元中,注入包括台灣在內等印太區域國家僅有20億美元「外國軍事融資」(FMF)經費,並僅編列19億美元經費供美國及應美國所請的國家軍援台灣,包括供美國國防部回補援台軍備、支應對台軍事服務、教育及訓練等,遠不及軍援烏克蘭的610億美元。加上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遠勝過俄羅斯,這種軍援規模恐是杯水車薪?且賴端出「兩國論」真能打破兩岸僵局、降低戰爭風險嗎?

       孫健萍引述印度聖雄甘地(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)的名言「欲變世界,先變自身」(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),爭取民心遠比跟隨強權「抗中」更能「保台」;除建軍備戰外,台灣唯有深化民主改革、堅守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」論述,端出「藍色台海倡議」,推動台海成為經濟共榮、文化共融的藍海,而不是兵凶戰危、廝殺鬥爭的紅海,擴大兩岸經濟、貿易、文化、教育、宗教、體育等各領域的交流,並透過對話解決爭端,才能彰顯台灣民主價值的軟實力,以爭取大陸與全球華人的認同與支持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張景揚
24090

閱讀流量排名

聯絡我們

高雄市左營區至聖路3樓306室(中華電信大樓)

07-5563456

社群連結
瀏覽人次:7,927,760
特派/ 記者/ 專欄
社長 張永漢
副社長 葉璟頤
副社長 葉國華
特派員 楊尚義

版權說明 Copyright © 2022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. All rights reserved.版權所有
平台提供 熱血工程師 王伯仁